位置导航:首页 >> 工作动态

博爱青春|南通理工学院红十字会
“五进”宣传模式让急救教育融入城市

时间:2025-08-15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意外伤害与突发急症时刻威胁着公众生命安全。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因未能得到及时救护而伤亡的人数高达百万,其中大多数的悲剧发生在救护车到达前的“黄金救援时间”。为推动“人人会急救”,筑牢生命守护的第一道防线,南通理工学院“救”在青春,应急救护志愿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守护生命,‘救’在身边”应急救护普及行动。通过 “五进”宣传模式(进校园、进商圈、进社区、进网络、进景区),传播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急救技能,倡导全民提升应急救护能力,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用科学的救护知识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

(一)应急救护进校园

实践团队成功在南通理工学院举办头部急救包扎情景赛。活动分为专业培训和实战竞赛两个环节。在专业培训环节,30名项目团队成员主要了解了五种头部包扎技术,重点学习了三角巾帽式包扎法和环形包扎法,并强调“黄金三分钟”止血原则。参训学员通过模型反复练习,掌握了包扎力度、固定位置等关键要点。 实战竞赛环节设置了运动摔伤、交通事故等模拟场景。参赛小组需在90秒内完成伤情评估、止血包扎全流程操作。比赛特别设置"常见错误找茬"环节,通过分析典型失误强化正确操作规范。

image.png

(二)应急救护进商圈

为让更多人了解急救知识,南通理工学院“救”在青春,应急救护志愿行团队在万达广场开展了一场急救知识宣传活动。活动现场,许多过往居民被吸引过来,在团队成员的讲解下,居民们了解了CPR心肺复苏、手部受伤加压包扎止血等急救小知识。

在宣传过程中,成员们体会到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意义,或许每一次讲解、每一次实操指导,都很有可能在未来某一刻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团队通过宣传将急救知识传递给更多人,希望这份“生命教育”能化作温暖力量,让更多人在意外来临时不再手足无措,挽救更多的生命。


 同时,团队还组织了“绘画急救元素”活动,邀请小朋友和家长一起绘制急救主题画作,将急救知识融入艺术创作中。当天共有23名小朋友和家长参与了这次活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有效扩大了宣传覆盖面。

image.png

image.png

(三)应急救护进社区

南通理工学院“救”在青春,应急救护志愿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永和花苑暑托班开展“急救能手,遮阳创意秀”活动。活动采用“讲-练-创”模式:先以趣味动画讲解中暑预防知识,再通过模拟人实操训练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最后开展创意遮阳帽手工制作。现场设置“急救小达人”情景模拟竞赛,20余名儿童积极参与,既掌握了“按压30次吹2口气”的急救要领,又创作出个性防暑作品。活动发放急救手册30余份,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儿童安全防护能力,获得社区和家长好评。

image.png

image.png

(四)应急救护进网络

志愿服务团队创新推出“急救赋能,守护生命”系列科普小课堂。该系列精心制作6期短视频,内容涵盖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气道异物梗阻等常见急救场景。每期视频采用“理论讲解+实操演示+互动问答”的形式,由团队成员出镜配合动画图解和特写镜头,让急救要点一目了然。每期科普课堂特别设置“急救小测验”环节,观众可通过弹幕参与互动答题。系列视频将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校红十字会QQ空间等平台更新发布,切

实提升校园应急救护能力。

image.png

image.png

(五)应急救护进景区

南通理工学院“救”在青春,应急救护志愿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濠河景区开展“濠河救在奇遇时”主题宣传活动。骑行志愿者组成“急救先锋队”,沿河岸绿道骑行宣传,向游客发放图文并茂的急救手册,重点讲解中暑、溺水等户外常见意外的预防与处置。在亲水平台设置急救教学点,志愿者现场演示创伤止血、骨折固定等实用技能,邀请游客参与互动练习。活动创新采用“移动宣传+定点教学”模式,既扩大宣传覆盖面,又确保教学效果。当天共发放急救手册60余份,许多参与市民表示,这种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让人印象深刻,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掌握了实用的急


救技能。

image.png

image.png

总结


南通理工学院“救”在青春,应急救护志愿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多元创新形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团队采用“五进”宣传模式,深入社区、校园、商圈等场所,开展头部包扎情景赛、万达广场急救绘画、唐闸公园实操培训等多场特色活动,覆盖不同年龄层群体。活动注重“理论+实践+创意”结合,如儿童急救创意秀采用“讲-练-创”三步教学法,滨江公园发起“生命守护者”倡议签名,同步推出6期科普短视频实现线上传播。特别通过急救主题文创制作,让知识以生活化方式渗透。累计培训超500人次,发放手册300余份,有效提升公众急救意识与技能,践行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构建社会急救网络奠定基础。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