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理论研究

南通市红十字会在全国救护工作研讨会上的经验交流

时间:2010-11-19

网络化运行  规范化管理

构建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管理南通模式

(2010年9日1日)

  江苏省南通市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工作起步于1993年,经过18年的探索实践,已形成以网上运行为标志,程序规范、机制健全、管理科学的“救护培训管理南通模式”。救护培训工作的开展产生多方面积极效应:一是以机动车驾驶人救护培训为切入点,实现救护知识技能各行各业全覆盖,全市逾70万人取得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合格证,超过总人口的8%;二是以有偿反哺公益性培训,应急救护知识普及面再扩展,已超过总人口的10%;三是以救护培训工作的全面推进,增强红十字事业发展活力,通过救护培训事业增值向“南通市红十字人道救助基金”注资1000万元,百万救护培训学员成为红十字会的义务宣传员。卫生救护培训工作先后获江苏省红十字会授予的“创新奖”和“突出贡献奖”,“救护培训管理南通模式”得到江苏省红十字会吴瑞林会长的高度推崇,引起业界和领导专家的关注,《中国红十字报》专题采访报道,予以推介。现将有关情况做一个简要汇报,以就教于各位领导同仁。

  一、抓协调、求共识,在各方理解支持下坚实起步

  在起步阶段,我们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抓协调、争取部门支持,抓宣传、争取社会理解。我们梳理出所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依据,与公安、物价、财政、精神文明、纪检监察等部门反复沟通争取,并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召开协调会,统一认识。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成立了由公安、卫生、红十字会等部门组成的南通市救护培训协调领导小组,并联合出台了相关文件,建立起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协调领导小组为救护培训工作的起步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印发宣传资料和召开各种座谈会等途径加大社会面的宣传,特别是电台、报社、电视台等媒体的介入为救护培训工作的推进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先导作用。通过专题访谈、典型报道、案例分析、编发评论文章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消除群众疑虑,增进理解与支持,使得救护培训工作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坚实起步。

  二、打基础、强队伍,在事业发展过程中规范提高

  为使救护培训工作规范有序持久地开展,我们从工作机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到工作人员、师资队伍、培训教材、教学大纲、培训场地等进行全面规范。我会成立了南通市红十字会救护培训管理中心,中心聘用了8名工作人员,负责救护培训报名、收费、制证、发证及课程安排、协调联络等工作;我们在市区和各县(市)设置了9个固定培训场所,对场地面积、环境氛围、教学设施、教具器材、挂图用具的配备等提出统一要求,并进行达标验收;为每个培训点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统一的课件,积极推进标准化教学。救护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围绕优化师资队伍建立了选拔聘用、考核奖惩、动态管理制度,确保把那些热爱红十字事业,敬业奉献、业务精通、责任心强、有亲和力的教师选聘到培训教学岗位,并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目前,全市共有76名具备资质的教员,其中专职教员16名,所有教员均实行持证上岗。近几年,我们在全市组织开展多次救护培训教研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进行救护培训教学研讨,不断推进师资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重创新、严管理,在网络化运行上首开先河

  为使救护培训管理实现从制度创新到技术创新的新突破,保障培训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高效便捷,2001年,我们开发了培训中心内部使用的“救护培训电子信息化管理程序”,实现了从培训报名——预约上课——考试考核——合格制证——分类统计汇总数据的计算机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工作流程。但这个系统作为一个内部管理软件,仍无法在技术上建立制约机制,杜绝人情证、假证现象。对此,我们一方面加强管理督查,尽力控制不规范行为;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研究,寻求以技术手段堵住漏洞。

  2008年初,我们针对救护培训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按照“网上报名——缴费注册——信息共享——预约培训——标准化教学——规范化考核——实时数据比对——同步规范管理”的工作流程,重新开发了网络版的培训管理软件,借助互联网与相关部门数据系统进行对接,实现救护培训数据网上传输、批量比对、动态管理,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加便捷和规范地服务培训对象,而且有效地杜绝了假证现象,使救护培训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实现了培训信息准确率、培训率、杜绝假证率三个100%。网络版软件系统的开发应用使我市的卫生救护培训管理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08年获得江苏省红十字会目标管理创新奖,2009年省红十字又将我市的救护培训管理体系上升为“南通模式”,并颁发了“突出贡献奖”。

  四、尊民意、抓反馈,在放大社会效应上突破升华

  开展群众性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的社会意义在于增强全民危机防范意识。重视学员救护知识技能的再传播和实际运用,放大社会效应是我们一项延伸性的工作。为此,我们建立了救护培训的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价制度。每期培训班随机发放《救护培训信息反馈表》,目的有两个:一是质量跟踪,了解我们在培训工作中存的问题和不足,征集合理化建议,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培训工作;二是了解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在意外伤害、突发事故中成功实施自救互救的典型案例,以便对培训效果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曾接受过救护培训的市民丁先生运用所学知识挽救一名溺水者生命的故事、市民张红梅夫妇为心脏骤停的老父亲实施心肺复苏赢得挽救生命“黄金四分钟”的故事在南通传为佳话;我们通过本市各媒体和上级红十字报刊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及时采访报道,并对当事人进行表扬和鼓励,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和共鸣,参加救护培训逐步成为南通市民的自觉行动。此外,我们对培训课程也进行了精心安排,每期培训班开课前五分钟时间用于传播红十字的基本知识,引导学员树立人道理念,增强社会责任,并发放红十字宣传小册子,通过百万学员的口口相传,有效地放大了培训效果,提升了红十字会的社会知晓率。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是红十字会法赋予各级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能,也是红十字运动的一项传统工作任务。南通市红十字会坚持不懈地推进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工作,既普及了救护知识技能,又宣传了红十字会,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给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但这样一件利国利民的人道工作为什么在全国开展并不平衡,有些地方至今难以启动呢?这里有部门共识问题,也有民众意识问题,有法律强制不力的问题,也有红十字会主动作为不够的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强化法制保障。救护培训作为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能虽然写进了法律条文,但却没有相应的保障性条款和法律强制措施,这就增加了法的执行难度。其实,在许多西方国家,如德国、挪威、奥地利和英国等,他们之所以急救培训率保持在人口总数的80%以上,其中立法保障和强制措施是发挥重要作用的。如:将通过急救培训作为取得驾驶执照的先决条件、要求从中小学开始就给学生教授急救课程、将教师通过急救培训考试作为教师资格的先决条件等。发达国家尚且如此,在我国则更需要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为此,建议更多地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通过法律强制、行业准入等措施推进救护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通过推进救护知识进课本、进课堂促进救护知识技能的普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将救护培训纳入各级政府应急工作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同步推进,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2、增强全民意识。急救知识普及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增强全体民众的意识才有社会基础。增强全民意识一靠强制,尤其在起步阶段;二靠宣传传播,要从法律的、经济的、社会的角度加强引导;三靠社会全面进步。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追求安全感的时候,学习应急救护知识会成为自身需要,成为自觉行动;值得欣慰的是,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正在逐渐进入这种状态。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面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频发的现实,当前,全面推进救护培训工作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个最佳时机。

  3、加强行业自律。红十字会作为救护培训工作的主管机构,必须增强责任意识,把救护知识普及作为红十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狠抓规范化管理,确保培训质量,质量也是救护培训工作的生命。如果红十字会自己对此都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滥发人情证,甚至交了费就给证,就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也毁了红十字会的声誉,别人更会感到救护培训可有可无!南通市红十字会自开展此项工作以来,就视质量为生命,未通过培训考核决不发证,对于个别特殊对象,我们坚守住“免费不免培”这条“优惠”底线,这也是我市救护培训持续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为确保红十字救护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加强行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