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红十字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工作

【理论研究】红十字志愿服务:担光荣使命 谱发展新篇

时间:2025-03-13

编者按:3月10日的《南通日报》刊登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彭晓红理论文章,现转载如下:

本月是第62个“学雷锋月”。雷锋同志是志愿服务的楷模,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南通市印发了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2025-2030年提升行动方案。红十字会是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部门,其“三救”“三献”和人道文化传播等工作都是志愿服务。历经120多年,红十字志愿服务之花愈发鲜艳夺目。


时代创造了志愿服务

回顾历史,是战争、社会革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提升、公民素质提高、文明风尚进步等催生了我国的志愿服务。

近代志愿服务萌芽于中西文化交汇。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有慈善互助、友善服务的元素,但真正发展志愿服务是内外因结合的契机。20世纪初,上海等地基督教会在中国传播志愿文化,一些内地青年、妇女、老人开始参与志愿服务,国际红十字伤兵救护和难民救济志愿服务也从那时起传入中国。

新中国志愿服务缘自政府自上而下推动。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学雷锋”活动,为志愿服务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80年代末,开放前沿的广州、深圳等地借鉴香港、澳门“义工组织”经验,打开了我国志愿服务的新局面。1991年7月我国成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下设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发动社区志愿者的建设。1997年7月,上海市文明委建立“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吸收全市各种青年、妇女、社区、慈善、红十字会、企业的志愿社团加入,开展广泛覆盖、种类多样、效果明显的志愿服务,成为全国样板。2001年党和国家以“国际志愿者年”为契机更加重视志愿服务事业,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加快发展,自此我国进入了包含党群组织,社区组织,企业组织以及个人自愿参与的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多元化发展的年代。

近年来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成立由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队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带领乡镇、村“一把手”履职尽责。总队配置“8+N”个志愿服务队伍,“8”即理论政策宣讲、文艺文化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康、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贫帮困等8类常备队伍,“N”即若干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志愿服务队伍。吸纳基层党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打造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截至目前,全国有实名注册志愿者2.37亿人。其中,红十字志愿者总数达2900万人,志愿服务队15余万支 ,服务基地超过10万个,志愿服务涉及应急救援、卫生关怀、人道救助、捐献造血干细胞、遗体捐献、无偿献血宣传、预防艾滋病宣传、红十字精神传播、筹资劝募、红十字青少年、社区服务等多个领域。


红十字志愿服务使命光荣

红十字志愿服务奉献全社会,涵盖多领域。它在支持国家战略、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实现美好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光荣使命。

一是增进社会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和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实施项目解决民生问题,政府财力所不能及之处,红十字志愿服务提供了有益补充。各类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围绕基层群众关心的医疗、健康、教育、安全、文化等生产生活需求,开展应急救护培训、防病和应急避险知识宣传、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等普惠性志愿服务项目;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特困群众、残联人等弱势群体,开展人道救助、关爱服务等特惠性志愿服务项目,让处于困境中的人得到帮助。红十字志愿服务扶危济困、传递温情,增添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促进了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

二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中国人口众多,基层治理千头万绪,需要激发广大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潜能,共同参与治理。红十字志愿者源于群众、扎根基层、联系各方,在反映基层诉求、就近提供服务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有效充实社会治理力量。各级红十字会通过设计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在服务群众的同时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共治共享,大大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比如,红十字会在村、社区依托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博爱家园”,组织辖区红十字志愿者向群众宣传防病避险知识,为孤寡老人免费理发、清洗衣被,慰问救助弱势群体,维持市场秩序,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安全治理、城市管理、矛盾化解、和睦关系,营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治理氛围。

三是弘扬社会文明风尚。红十字志愿服务完全尊重志愿者个人意愿,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志愿行动鼓舞人们崇德向善,引导人们在行善的过程中涵育道德情操,提高文明素质,用自身的善行义举影响他人、带动社会,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比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他们愿意为了捐献坚持健身保持良好的状态,他们勇于撸起袖子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用生命的种子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给一个家庭带来希望,这份崇高就是文明、博爱。

四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根基、力量所在,唯有把14亿多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中国梦”才能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各类红十字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志愿服务项目,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凝聚群众,使广大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心悦诚服听党话、跟党走,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推动红十字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我们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伍,完善制度、优化环境,着力推动志愿服务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建设,努力谱写红十字志愿服务事业新篇章。

一是加强党组织领导。组织广大志愿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旗帜为指引、以党的号召为方向,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志愿服务的全过程、各方面。建立志愿服务队党组织,注重培养党员志愿者骨干,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志愿服务工作优势、发展优势,始终把广大志愿者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二是打造多样化阵地。基层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开展到哪里。在学校、景区、车站、政务大厅、运动场馆和银行、邮政、通信等营业网点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应急救护志愿服务点,在村(社区)设立养老、托幼、助困、宣教志愿服务点,还可为重大赛事、活动设立流动志愿服务点等等。各类志愿服务阵地根据需要科学布设,与已有场馆统筹共建,不搞形式主义,但求便民实用,努力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志愿服务点。同时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开发多元化应用程序,打造志愿服务网络阵地。

三是培育宽领域人才。广泛吸纳各领域专业志愿者,如心理专家、医疗专家、水电技工、厨师、教师、红十字救护员等加入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壮大红十字志愿服务专家队伍。定期组织志愿者培训,不断学习各领域新知识、新技能,提升其专业化水平;与相关部门联动,开展各领域志愿者技能比武、实战演练,不断增强志愿者服务能力,从而为社会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

四是完善长效化机制。建立培育机制,定期招募志愿者,加强志愿者教育、培训、管理、激励,不断提升志愿者政治素养、专业技能。建立保障机制,制定红十字志愿服务标准和规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捐赠、项目共建等方式筹措志愿服务资金,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食宿、交通、物资设备、安全保障及相应保险。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志愿时长积分兑换制度,“以服务换时间,以时间兑服务”,在公共交通、文化旅游、体检就医、评先评优等方面对志愿者适度优待。

五是厚植崇尚式文化。结合学雷锋纪念日、国际志愿者日,在全社会广泛普及志愿知识、弘扬志愿精神,大力宣传红十字志愿者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服务群众的感人故事,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让志愿服务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将志愿服务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将红十字青少年工作与学校育人工作紧密结合,强化生命教育,激发学生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崇高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