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工作动态

与红十字有关的“两会”声音

时间:2025-03-12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其中,就有与红十字工作息息相关的建议。

微信图片_20250312104210.jpg

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刘璠:

完善长距离公共交通应急医疗救援体系

近年来,旅客在高铁、飞机等长距离交通工具上突发急症的事件频发,乘务组紧急寻找同车或同机医护人员进行“生死救援”的场景屡见不鲜。对此,刘璠指出,当前长距离公共交通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存在明显不足,亟需完善。

刘璠表示,突发急症的黄金救援时间短,而高铁、飞机等封闭运行的环境使得外部医护人员难以快速到场,旅客能否得到及时救治往往依赖“运气”。他认为,当前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应急救援机制不顺畅,乘务人员急救能力加上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使得整体应急救援效率还不高。二是目前国内长距离公共交通领域尚未形成重大疾病患者信息登记机制,信息不对称和滞后可能导致无法准确判断病情并及时采取应对医疗措施,并准确定位具备急救技能的人员,影响救援效果。三是急救药品器械配备不全,尽管2024年国家相关部门印发《铁路客运车站和旅客列车医疗急救箱管理办法》,要求配备医疗急救箱,但缺乏中医针灸针、AED除颤设备等关键急救物资,难以满足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发急症的救援需求。

为此,刘璠建议,建立“医务人员志愿者清单”和“重大疾病患者清单”,依托订票平台构建乘客健康信息数据库,实现急救人员与病患的精准匹配;完善“免责+培训+联动+表彰”机制,明确急救人员法律责任豁免,加强乘务员急救培训,并对成功施救的医护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在配齐急救药品和设备方面,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长距离公共交通运营单位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有效期内的专业型急救箱配备到位并发挥其作用。刘璠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应尽快完善应急医疗救援体系,为旅客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出行环境。


对此,南通市红十字会专门做出回应:

“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赋予的法定职责。近年来,南通市红十字会持续推动应急救护培训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不断提升群众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扩大救护培训服务覆盖面。至2024年底,全市已累计开展应急救护培训359万人次,其中持证培训215万人次、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7.8%,居全省前列。仅2024年,全市开展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26.52万人,创历年新高。

健康南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教育局、市交通局、市文旅局、市红十字会等10部门,在2022年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的通知》。市红十字会积极作为,与交通部门共同推进“救在身边·救护伴行”活动,普及应急救护技能、推动急救设备配置,帮助司乘人员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以及意外伤害等紧急情况,助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出行。2024年,全市红十字系统在交通领域,开展取证培训1266人。

2025年,市红十字会将持续推动应急救护工作,打造“通通学.救在身边”应急救护培训品牌。全市年度救护培训总量占当地常住人口比不低于2%。在人员密集场所增配AED,全年新增AED培训人数达3万人。

市红十字会将继续加强与交通部门联系和合作,加大对长距离公共交通从业人员的应急救护培训力度;共同推进客运航班、机场、客运列车、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地铁站等人员密集场所AED、急救箱(包)等急救设施设备配备率;常态组织应急救护志愿者参与重大节假日交通运输的救护服务工作。